華爾街大鱷警告:這可能導致美元崩潰
華爾街大鱷、SchiffGold董事長彼得·希夫(Peter Schiff)批評川普政府將美國描述為“世界上最好的客戶”這一觀點,認為這一視角誤解了全球經濟關系。
3月23日,經濟學家、知名黃金多頭希夫在社交媒體X撰文稱,盡管需求是無限的,但滿足需求的資源卻是稀缺的,強調在經濟學中限制因素是供應而非需求。
他認為,美國經濟依賴外國生產商品,而美國用美元而非實際出口作為補償。
他警告稱,隨著貿易赤字增加,這種對“寄生關系”的依賴可能會導致美元價值崩潰,最終使美國人痛苦地從消費型經濟轉向儲蓄和生產型經濟。
希夫總結道,關稅可能會成為對外國生產者的必要警示,凸顯出美國當前經濟模式的不可持續性。
希夫對美元發出警告之際表示,黃金正處於有史以來最強勁的牛市。希夫認為,投資者忽視了歷史上最強勁的黃金牛市。
3月20日,現貨黃金價格觸及3057.57美元/盎司,創下紀錄新高。
希夫還談到黃金在美元強勢背景下的韌性,並指出美元可能進一步走弱。他說:“盡管美元堅挺,但黃金一直在上漲。此外,美元更可能走弱。”
以下是希夫所撰文章的主要內容:
川普政府對美國與世界其他國家關系的性質存在誤解。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表示,世界上最好的客戶。如果沒有美國消費者購買他們的產品,其他國家就不會與他們生產的所有產品有任何關系。
這忽視了基本的經濟原則,即供應是限制因素,而不是需求。需求從定義上來說是無限的。人類的需求是無限的。但滿足這些欲望所需的資源是稀缺的。生產出來的一切都可以被消費。但你不能消費沒有生產出來的東西。
18世紀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伊(Jean-Baptiste Say)將這一概念簡化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簡單經濟法則。“供給創造自身需求。”但需求本身不足以創造供給。如果需求創造供給,世界上就不會有貧困。人們之所以貧窮,不是因為他們缺乏需求。他們之所以貧窮,是因為他們缺乏創造滿足需求的供給的能力。
美國找到了一種無需創造供應就能滿足需求的方法。我們欺騙世界其他國家為我們創造供應。這讓我想起湯姆索亞欺騙鄰居家的孩子粉刷籬笆的方式。當馬克吐溫寫下這段有趣的文字時,他並不知道他的笑話有一天會成為整個全球經濟的基礎。
比較優勢使各國出口其高效生產的產品,以支付進口其他國家比其更高效生產的產品。因此,出口只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但美國經濟生產的商品不足以用出口來支付我們的進口。所以我們轉而出口美元。
就目前而言,世界願意接受我們的紙質借據,而不是實際消費品的支付。這些美元隨後被用來購買美國的金融資產。這使美國有義務向外國債權人支付利息、股息或租金。基本上,美國是在賣掉奶牛來買牛奶。
然而,隨著貿易逆差和金融支付繼續使美元充斥世界,美元的價值最終將崩潰,因為美國缺乏將紙質借據兌換成實際消費品的工業能力。
與此同時,美國人享受著更高的生活水平,因為我們坐上了由外國驅動的賺錢火車。世界其他國家都入不敷出,以使美國人有可能生活在我們的經濟能力之上。
所以盧特尼克搞反了。美國依賴世界其他國家生存,而不是相反。世界消費、儲蓄不足,美國人才能過度消費和揮霍。我們整個以消費者為基礎的經濟都依賴於這種寄生關系的持續。但這種關系持續的時間越長,當它不可避免地結束時,美國人的處境就越糟糕。
這就是為什麼盧特尼克說得對,越早結束這一階段,從長遠來看我們就越好。但是,從借貸和消費經濟向儲蓄和生產經濟的轉變對美國人來說將比他想象的更加痛苦。

1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在最近的一篇社交媒體帖子中,3月23日,經濟學家、知名黃金多頭希夫在社交媒體X撰文稱,盡管需求是無限的,但滿足需求的資源卻是稀缺的,強調在經濟學中限制因素是供應而非需求。
他認為,美國經濟依賴外國生產商品,而美國用美元而非實際出口作為補償。
他警告稱,隨著貿易赤字增加,這種對“寄生關系”的依賴可能會導致美元價值崩潰,最終使美國人痛苦地從消費型經濟轉向儲蓄和生產型經濟。
希夫總結道,關稅可能會成為對外國生產者的必要警示,凸顯出美國當前經濟模式的不可持續性。
希夫對美元發出警告之際表示,黃金正處於有史以來最強勁的牛市。希夫認為,投資者忽視了歷史上最強勁的黃金牛市。
3月20日,現貨黃金價格觸及3057.57美元/盎司,創下紀錄新高。
希夫還談到黃金在美元強勢背景下的韌性,並指出美元可能進一步走弱。他說:“盡管美元堅挺,但黃金一直在上漲。此外,美元更可能走弱。”
以下是希夫所撰文章的主要內容:
川普政府對美國與世界其他國家關系的性質存在誤解。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表示,世界上最好的客戶。如果沒有美國消費者購買他們的產品,其他國家就不會與他們生產的所有產品有任何關系。
這忽視了基本的經濟原則,即供應是限制因素,而不是需求。需求從定義上來說是無限的。人類的需求是無限的。但滿足這些欲望所需的資源是稀缺的。生產出來的一切都可以被消費。但你不能消費沒有生產出來的東西。
18世紀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伊(Jean-Baptiste Say)將這一概念簡化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簡單經濟法則。“供給創造自身需求。”但需求本身不足以創造供給。如果需求創造供給,世界上就不會有貧困。人們之所以貧窮,不是因為他們缺乏需求。他們之所以貧窮,是因為他們缺乏創造滿足需求的供給的能力。
美國找到了一種無需創造供應就能滿足需求的方法。我們欺騙世界其他國家為我們創造供應。這讓我想起湯姆索亞欺騙鄰居家的孩子粉刷籬笆的方式。當馬克吐溫寫下這段有趣的文字時,他並不知道他的笑話有一天會成為整個全球經濟的基礎。
比較優勢使各國出口其高效生產的產品,以支付進口其他國家比其更高效生產的產品。因此,出口只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但美國經濟生產的商品不足以用出口來支付我們的進口。所以我們轉而出口美元。
就目前而言,世界願意接受我們的紙質借據,而不是實際消費品的支付。這些美元隨後被用來購買美國的金融資產。這使美國有義務向外國債權人支付利息、股息或租金。基本上,美國是在賣掉奶牛來買牛奶。
然而,隨著貿易逆差和金融支付繼續使美元充斥世界,美元的價值最終將崩潰,因為美國缺乏將紙質借據兌換成實際消費品的工業能力。
與此同時,美國人享受著更高的生活水平,因為我們坐上了由外國驅動的賺錢火車。世界其他國家都入不敷出,以使美國人有可能生活在我們的經濟能力之上。
所以盧特尼克搞反了。美國依賴世界其他國家生存,而不是相反。世界消費、儲蓄不足,美國人才能過度消費和揮霍。我們整個以消費者為基礎的經濟都依賴於這種寄生關系的持續。但這種關系持續的時間越長,當它不可避免地結束時,美國人的處境就越糟糕。
這就是為什麼盧特尼克說得對,越早結束這一階段,從長遠來看我們就越好。但是,從借貸和消費經濟向儲蓄和生產經濟的轉變對美國人來說將比他想象的更加痛苦。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